潍坊乐居网 资讯中心 本地新闻

正文

好消息!南大营、松园子、于家大院、坊子炭矿将迎来新变化!
来源:乐居潍坊2022-03-25 09:20:00

2021 年 5 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的通知》,南大营历史文化街区、于家大院历史文化街区、 松园子历史文化街区、坊子炭矿历史文化街区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为保护潍坊历史文化遗产,梳理历史资源与文化特色,正确处理街区的保护、发展与城市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委托北京瑞德瀚达城市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了有关以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2021-2035年)。


乐居潍坊获悉,2022年3月23日(昨日),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正式针对以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公开征集公众意见及批前公示,公示期限为:2022年3月24日-4月24日,欢迎大家积极献言献策,详细公示规划见下:

..

规划范围


南大营历史文化街区北邻胶济铁路,西侧紧靠潍坊火车站南广场和即将建成的站南中轴绿地,东侧紧邻青年路和白浪河,南侧是仓南街。南大营历史文化街区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其中,核心保护范围包括潍坊火车站南广场以东胶济铁路专运线本体及外围 2m、现存苏式风格仓库建筑本体及外围5m,总面积约 2.7 公顷;建设控制地带西至潍坊火车站南广场、南至仓南街、东至青年路、北至胶济铁路南侧,总面积约6.0 公顷(不包括核心保护区范围);环境协调区西至向阳路、南至仓南街以南 160m、东至青年路、北至茶都大街。总面积约 44.6 公顷(不包括核心保护区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历史文化价值

南大营历史文化街区是胶济铁路文化及近代城市储运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是潍坊市近代城市功能变迁的关键空间载体。 


价值点一:潍坊市胶济铁路支线修建及探矿开采的重要证据之一。

价值点二:潍坊市近代关键城市功能的物质载体,保护建国初期储运文化的关键节点区域。


规划原则与目标

1、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兼顾发展、有机更新、安全适用 

(2)真实性原则 

(3)完整性原则 

(4)可持续性原则 


2、规划目标 

从物质空间、历史文化、城市功能三个方面提出本次保护规划的保护目标: 

(1) 保护南大营历史街区内各类有价值的历史风貌建筑,恢复历史街区空间肌理和风貌特色,提出各类空间的整治措施及保护方法。 (2) 纪念和展示潍坊市近代历史文化,尤其是与胶济铁路文化及近代城市储运文化相关的物质遗存、历史事件和文化记忆。

(3) 延续街区既有的文创功能,提出保护与利用兼顾的街区功能策划建议,在保护底线控制基础上,兼容部分市场行为,提出本街区的功能活化建议。


3、规划定位 

依据历史沿革、现状建筑评估和功能分析,提出南大营历史文化街区总体规划定位: 

(1)红色记忆——潍坊市红色历史主题教育基地; 

(2)文化传承——胶济线上工业遗存活化利用范本; 

(3)创意空间——站南片区文化创意城市客厅; 

(4)创新孵化——潍坊市中心城区创新企业孵化器。


保护范围及规划控制

1、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确定

 (1)将历史文化街区内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较为完整、法定保护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的地区划为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为核心保护范围以外允许建设,但应严格控制其中建筑物、构筑物性质、体量、高度、色彩及建筑形式的区域。


(2)本规划确定本街区核心保护范围的面积为 2.7 公顷,占本街区总面积的 31%;核心保护范围以外的区域为建设控制地带,面积为 6.0 公顷,占本街区总面积的 69%。 


2、对核心保护范围的规划控制规定 

(1)在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对危房及严重破坏街区风貌格局的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改建除外。对现有建筑进行改建时,应当保持或者恢复其历史风貌。经批准允许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应与街区历史风貌相协调。 


(2)在核心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或对现有建筑进行改造的,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征求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 


(3)在核心保护范围内,拆除历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应当经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4)审批上述本条第 1 款规定的建设活动前,审批机关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将审批事项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告知利害关系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公示时间不得少于20 日。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公示期间提出,审批机关应当在公示满后及时举行听证。


(5)核心保护范围内建构筑物、格局、街巷、院落、大树等保护措施应符合后述范围内专项保护措施要求。 


3、对建设控制地带的规划控制规定 

(1)新建、扩建、改建项目高度应当通过视线分析确定,不得破坏街区整体空间环境。 

(2)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应当在建筑体量、空间布局、色彩、材料等方面与本街区的历史风貌特征相协调。 

(3)道路建设不得破坏本街区的整体风貌特征。 

(4)不得新建对保护区有不良影响的工业项目。对不利于本街区保护的现状工业企业,应当有计划地迁移。


保护对象

1、建筑以街区内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各时期建造的传统风貌建筑为主要保护对象,同时保护各类工业仓库建筑及公共建筑,保护其具有功能意义的平面布局和设计手法, 以及其具有历史意义的装饰风格、建筑材料和色彩等。 


2、空间肌理保护本街区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街道和街巷所形成的空间尺度与风貌特色,保护本街区内连续富有变化的街巷空间及幽雅舒适的整体环境氛围。保护街区街巷的空间走向、尺度、周边景观环境,具体为保护 2 条内部历史风貌道路,顺应铁轨方向的建筑肌理,“胶济铁路——白浪河”视线通廊以及苏式建筑风貌。 


3、环境要素保护本街区体现铁路、军事、储运文化的历史风貌特征的环境要素,主要包括约 300米的胶济铁路专运线及三个龙门起重机。 


4、历史人文特色保护内容保护重要的历史场所、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

本街区建筑可划分为四类: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及其他建筑物、构筑物。 


街区内有 1 处 2018 年10 月潍坊市人民政府新公布的第四批市级文化保护单位,为潍县战役纪念地(含南大营战斗遗址)。街区内有潍坊市人民政府于 2020 年 3 月 16 日公布的 2处历史建筑及 2020 年 12 月 17日公布 6 处历史建筑。2021 年度,对本街区消防楼、16 号物资仓库、货台 3 处建筑,通过对建筑质量、建设年代、历史价值、建筑结构、风貌特征等评估,于 2021 年 12 月 6 日由潍坊市人民政府公布并新增为历史建筑。截止目前本街区内共有 11 处历史建筑。 


传统风貌建筑是指除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外,具有一定建成历史,对历史地段整体风貌特征形成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是指历史文化街区内,在高度、体量、形式等方面与街区历史风貌无冲突的建筑物、构筑物(一般为新建建筑物、构筑物)。


 (1)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其他建筑物、构筑物,宜以保留、维修或改善的方式进行规划引导,并应进行合理的利用。确因规划需要也可以进行整治(包括拆除重建或拆除不建)。(2)本街区内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的保护与整治要求,应当在出具规划和建设条件时予以确认。


建筑物、构筑物和环境要素


的分类保护整治要求

1、建构筑物分类保护整治 

综合考虑现状建筑风貌和建筑质量,把建筑分类保护和整治方式相应地分为五类: 


修缮:适用于建筑格局、风貌和主体结构保存较好历史建筑、保存质量一般或较差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改造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部分,使用原材料、原工艺修复和加固破损部分(如门窗、栏杆、檐口、屋顶等),保证历史风貌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维修:适用于建筑格局、风貌较好的历史建筑,在不改变外观特征的前提下,加固结构、完善设施、保证安全,使其适应现代生活。 


改善:适用于质量较好的传统风貌建筑和其他建筑。应保持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 特别是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或装饰物,其内部允许进行改善和更新,改善传统风貌建筑现有居住、使用条件,适应现代生活方式。 


重建:适用于建筑风貌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及现状建筑质量很差的建筑。 


拆除:适用于建筑风貌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不满足安全要求的、零星散乱的、现状建筑质量很差的建筑。 


2、环境要素分类保护整治 

保护街区内约 300m 的胶济铁路专运线及其基底,结合专用线遗址,形成以铁路文化展示功能为主题的景观片区。保护利用范围内留存的三个龙门起重机,打造为独具特色的工业景观标识。保护胶济铁路专运线到白浪河的视线通廊和开敞空间。


规划实施

1、 规划实施策略 

南大营历史街区与站南广场和周边居住、商业功能不可分割,应归纳整理周边各环境要素,延续和优化南大营历史街区与周边用地的交通联系和景观联系,实施应整体推进,联动发展,互相助力。按“政府主导、多方参与、风貌改善、合理利用”的原则,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制定相关的实施政策与规划,控制和引导各方社会力量推动街区风貌环境改善,以达到保护整治的目的。 


2、实施目标 

(1)展示街区风貌,通过恢复重要文化景观,倡导文化休闲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重建,激发居民本地文化自豪感; 

(2)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及生活质量,重构适应现代功能要求的社会生活场景; 

(3)提升街区景观环境品质,打造高品质、有活力的公共活动空间; 

(4)提炼街区文化元素,结合历史环境遗存,创造生动有趣、新旧交融的活动场景体验; 

(5)构建历史文化展示利用与消费服务体系。

..

..

于家大院历史文化街区

..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于家大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面积共计9.9 公顷。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 2021-2035年,其中近期为 2021-2025 年。


规划原则

规划提出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保护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坚持街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及维持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四条规划原则。


历史文化价值

于家大院历史文化街区是寒亭地区清末民初时期民居的典型代表地,是寒亭区于氏望族居住所在,寒亭区的文化高地,是潍县传统商贸发达的历史佐证。


保护框架

保护框架包括物质形态要素、非物质文化要素两个方面。物质形态要素包括街区总体格局、传统街巷、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非物质文化要素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优秀传统文化。


保护区划与保护控制

措施 


1、 保护区划 

(1)核心保护范围街区核心保护范围由于家大院建筑群和云台山高庙两部分组成,总面积 2.6 公顷(详见图 1)。 

(2)建设控制地带范围街区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在核心保护范围基础上向周边进行了扩展,面积 7.3 公顷(详见图 1)。 


2、 保护控制措施 

(1)核心保护范围保护要求在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确需新建、扩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征求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经批准允许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应当与历史风貌相协调。拆除历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应当经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2)建设控制地带保护控制要求建设控制地带新建、扩建、改建建筑时,应当在高度、体量、外观形象、色彩方面与历史风貌相协调。业态植入应满足保护原则与保护要求,遵守业态类别管控和业态分类特色引导措施。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各类建设活动应保证核心保护范围的安全,不得影响核心保护范围的历史风貌,不得造成噪声、废气等环境污染。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街区传统格局保护 

保护于家大院“两心一轴一带多片”的空间格局,保护“云台山高庙-浞河”视线通廊,保护以寒亭老街为骨架的鱼骨状街区格局,不得破坏街区传统肌理。 


2、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保护于家大院建筑群。于家大院建筑群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要求进行严格保护。 


3、历史建筑保护 

重点保护潍坊市政府已公布的 10 处历史建筑,包括供销社与 9 处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执行。 


4、传统风貌建筑保护 

保护使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施工且传统风貌保存尚可的传统民居。 


5、传统街巷保护 

保护寒亭老街和 3 条南北向传统街巷。街巷尺度、走向、传统风貌等不得改变,街巷两侧建筑的体量、色彩、形式应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6、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保护 1 处古树名木,保护具有一定历史的铺地、古石碾、石阶等,实行原址保护与利用。 


7、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 

保护寒浞传说、嫦娥奔月传说、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浞河文化、商埠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应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的理念,既保护遗产和文化本身,又保护孕育遗产和文化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坚持真实性保护原则、整体性保护原则、科学性保护原则和参与性保护原则。 


8、建筑保护与整治 

(1)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对街区内建筑进行详细评估,对不同类型的建筑提出不同的保护和整治模式,主要包括修缮、维修、改善、整治、拆除五种,并提出建筑风貌控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2)建筑高度控制街区内建筑高度分为一类建筑高度控制区、二类建筑高度控制区进行控制。一类建筑高度控制区内建筑原则上控制为一层, 檐口高度不超过 3.5 米,建筑总高不超过 6 米。二类建筑高度控制区可适当降低高度控制要求,建筑原则上控制在三层以下,建筑总高度不超过 15 米。考虑到云台山高庙历史上作为寒亭区制高点,高度可突破 15 米。 


(3)建筑色彩与材质控制街区内建筑屋顶主色调尊重现状,以砖红色、灰色为主;墙面主色调为浅灰色、深灰色和白色,点缀色主要是木质构件上的漆色,如暗红色、黑色、深绿色等。街区内建筑色彩不得与建筑主色调形成强烈对比。建筑材料采用红瓦、灰瓦、红砖、青砖、白色涂料、木材、石材等传统材料。



街区发展规划

1、功能定位 

规划遵循保护优先、功能提升的原则,规划于家大院历史文化街区仍以延续居住功能为主,打造配套完善、环境良好的宜居街区,浞河畔清末民国传统风貌民居建筑遗存典范,潍坊市东北部的传统文化交流展示中心。


 2、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用地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保留文物古迹用地、宗教用地。在寒亭老街南北两侧规划商业用地,在浞河东岸与于家大院附近规划文化活动用地,保留沿民主街的商业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3、功能分区规划 

规划打造 “一轴两心两区”的功能结构。一轴为寒亭老街商业轴。寒亭老街两侧布置商业设施与文化设施,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市井文化街。两心为于家大院历史文化核心和云台山高庙民俗文化核心。于家大院历史文化核心以文化展示、文化教育等功能为主,营造文化空间,展示街区文化底蕴。云台山高庙民俗文化核心以宗教祭祀、传承嫦娥奔月文化等功能为主,延续街区文脉。两区为浞水休闲区与传统生活区。浞水休闲区位于街区西部、浞河东岸,规划打造以文化创意、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特色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沿河空间。传统生活区位于街区中部与东部,规划延续现状居住功能,保留原生活空间特质与回忆。 


4、功能业态规划 

文旅项目引领、配套服务优化,形成“文、商、旅、服”四大产业相结合的多元业态。以云台山高庙、于家大院、寒亭老街等一系列文旅项目的打造与提升为引领,着力提升街区文化价值。通过商业服务、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生活休闲服务等配套服务的优化,提升街区服务品质。规划街区主导业态包括非遗产品业态、民俗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展示体验、文化创意等,实现与杨家埠历史文化名村的功能呼应与联动发展。 


5、展示利用规划 

规划形成历史文化展示区、宗教文化体验区、市井文化体验区、文化创意休闲区、传统居住区五大展示利用分区。构建历史场景线路、文旅体验线路、滨水休闲线路三条慢行线路串联主要物质文化遗存与历史环境要素。 


6、绿化与景观系统规划 

规划充分利用街区现有的闲置地、公共开放空间、街巷转角空间、可更新地块进行环境优化提升,形成庭院、街巷、开放空间构成的点、线、面结合的街区绿化网络系统。 


7、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构建“五分钟生活圈”,打造类型丰富、便捷可达的社区服务,包括康乐多样的社区文化、便捷可达的社区教育、全面关怀的健康服务、老有所养的乐龄生活、便民多样的商业服务等。 


8、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采用“步行为主、车行可达”的交通组织模式。街区主入口位于民主街,街区东侧、西侧分别规划次入口。统筹设置地面停车场与地下停车场满足街区停车需求。街区内形成“两横四纵”车行道路系统,道路宽度控制在 6 米左右,满足消防车和环卫车等特殊车辆通行要求,货物运输、消防、环卫等通勤车辆可分时段进入,平时街区进行机动车控制。


 9、市政设施规划 

结合周边地区整体考虑,遵循最小干扰原则,完善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管线,满足街区发展需求。



整治修建性设计及规划引导

1、 重要建筑整治设计 

对寒亭老街两侧建筑进行维修和整治,恢复寒亭老街传统风貌。对沿民主街建筑进行立面改造,通过细节改造,丰富建筑立面。浞水休闲区对潍坊乡土建筑进行特色挖掘,实现新与旧的融合。 


2、重要空间节点设计 

对祥云绕月广场、嫦娥奔月广场、关帝庙广场、主入口广场、槐荫广场、翰林园等进行重点设计。 


3、景观小品设计指引 

街道铺装、街道家具和标识系统风格与街区传统风格一致,并采用传统建筑材质与色彩,不过于张扬和醒目而冲击传统建筑本身。



规划实施

1、近期建设规划 

对街区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维修。补充、完善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重点进行于家大院历史文化核心的活化利用,引入文化教育、文化展示等相关的功能业态,传承街区文脉。 


2、保障实施 

加强日常管理,建立管理规章制度,完善管理监督体系,明确管理人员,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

..

松园子历史文化街区

..

..

规划思路

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 年修订)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GB/T50357-2018)的基本要求,结合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现实背景和需求,在依据和整合现有松园子历史文化街区相关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踏勘街区现状,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对象,制定保护整治措施。 


本规划以松园子明清民居为核心地段,完整保护松园子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文物古迹、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形成的起居生活形态,传承历史文化,再现潍坊古城昔日的市井繁华与民俗文化。秉持“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理念,以松园子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为基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根脉、重要历史价值及其文化特征,突出彰显个性化特质形象,将街区空间形态保护、功能业态更新、环境生态提升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城区的保护与发展,打造潍坊最具传统起居生活形态的历史文化街区。


街区价值与文化特色

1、街区价值 

松园子历史文化街区是潍坊传统民居的代表,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潍坊传统民居院落起居生活形态,是研究潍坊传统居住空间和宗族制度的实物佐证。松园子历史文化街区是潍坊众多历史名人的生活居住地,见证了潍坊科举文化的兴盛。


 2、文化特色 

松园子历史文化街区是潍县传统民居的代表,街巷尺度和院落布局是潍县古城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的体现,承载着老潍县人的乡愁。街区集中展现了潍坊的民居文化、名人文化和科举文化。


保护原则与目标

1、保护原则 

历史真实性原则。保护历史遗存的原物,保护街区内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真实性,保存携带历史信息的真实载体。风貌完整性原则。重点保护街区内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历史遗存的完整风貌,全面展示街区传统景观、人文特色。生活延续性原则。完善街区基础设施,合理进行环境整治和功能调整,保持街区对原住民的吸引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强街区活力。公众参与原则。在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应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技术指导、自主修缮等多种方式,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积极性,真正让历史风貌的保护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提高保护工作效率和保护成效。循序渐进、逐步改善原则。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改善街区环境,激发街区活力,适应现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升街区文化特色。保护工作应当采取小规模渐进的方式,坚决反对大拆大建,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分期分批进行,逐步推动街区的有机更新。 


2、保护目标 

保护松园子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体现古城格局风貌,传承历史文脉。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松园子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功能和文化展示功能,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升街区活力,使其成为展示潍坊古城历史文化的窗口。 


近期目标是: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历史街巷的沿街界面整治,街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改善,街区功能优化。 


远期目标是:文物保护单位、传统建筑的本体和环境都得到科学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延续。街区功能和活力得到有效提升,实现保护和利用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内容与区划

1、保护内容松园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内容详见下表:


..

2、保护区划 


核心保护范围:西起松园子社区南北向主路,东至南巷子,北自郭宅街南侧小区内部道路,南至黄家民居南侧道路。总用地面积为 1.02 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西起向阳路,东至南巷子,北自郭宅街老庙黄金商场南侧,南至黄家民居南侧道路。占地面积 2.43公顷。


发展定位

基于历史特征、发展现状和街区转型发展需求,为保护和延续街区风貌,提高街区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规划松园子历史文化街区仍以延续居住功能为主,同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功能,合理调整商业业态,引入特色商业、文创艺术、休闲居住等符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功能业态以古街巷、古民居、园林式别苑的组合为撬动支点,区别于十笏园历史文化街区以闹取胜的模式,也区别于和平广场现代商业模式,开辟以“静”为主调的街区氛围,体现松园子独特文化魅力,突出价值特色,彰显艺术内涵,打造静心雅致、清幽古韵的综合型街区。 


整个街区以松园子古民居为引领,延续居住功能的同时,通过聚集艺人、能人,以科举文化、名居历史、民俗展览、礼仪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为主题展示和传承文化,利用现状院落举办传统工艺展览、沙龙、培训等交流活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或者非遗文化),活化地方文化。


道路交通规划

街区内主要以步行交通为主,步行交通街巷宽度 6 米左右,保留其现有路网格局,历史街巷按照明清时街巷尺度作局部调整。以青石板路面铺砌为主,适当采用青砖等基地传统路面材料,保护原有古街特色,保持街面宽度不一。 


街区由于用地局促,地上停车场考虑与十笏园历史文化街区共同使用,促进两个街区共同发展。


开放空间与绿地景观

规划绿地景观集中在核心保护范围内部及周边,强化传统街巷开放空间,组织小块街心绿地,恢复“松园”、开放庭院空间、传统街巷绿地优化,使绿地景观与开放空间成为一个系统。


展示利用规划

1、展示主题 

名人民居文化、科举文化与礼仪文化、传统生活起居和民俗文化。 


2、展示分区 

综合文化展示区,名人文化与传统民居展示区,民俗艺术展示区,北方庭院式园林展示区。 


3、展示路线 

沿郭宅街西侧入口出发,经过商业街和景观墙,穿过松园子西巷,到松园子街,最后到达南巷子。


整治修建性设计

1、建筑分类保护与整治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GB/T 50357-2018)中第 4.3.2 条规定,结合松园子历史文化街区实际情况,将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分为分为修缮、维修、改善、整治四类保护整治措施。其中整治类根据其建筑位置、对街区历史风貌的影响程度,分别提出整修、改造、拆除重建和拆除不建四种具体整治措施。 


2、建筑导则 

整修类建筑:对其建筑立面进行整治,使之与街区风貌相协调。对于沿街一层建筑主要通过整修其装饰装修样式和外立面颜色达到整治效果。沿街二层的现代建筑可采取加设披檐、抱厦、墙面裱青砖、平顶改坡顶、更换仿古门窗等措施进行整治。 


改造类建筑:应逐步采取降层减高改造措施。建筑高度不超过 2 层(建筑檐口高度 7.0 米,屋顶坡度严格按照潍坊传统建筑作法),并不得超过周边保护建筑的高度。 


拆除重建类建筑:按照街区肌理特征以及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布局形式进行更新。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


(1)传统居住类建筑 


院落格局:新建传统民居一般由正房、东西耳房,东西两侧厢房,倒座围绕庭院组成。


建筑高度:传统民居建筑檐口高度多在 3.0-7.0 米之间,应形成整体平缓而又高低错落的天际轮廓线。一层建筑正房檐口高度宜 3.3-4.0m;二层建筑檐口宜在 5.5-7.0m 之间。建筑屋顶:应采用多种屋顶类型的结合,多样传承和运用传统建筑屋顶。正房、院门宜硬山顶,厢房宜卷棚顶,抱厦、院门可采用悬山或歇山屋顶。屋顶材质应以筒瓦和仰合瓦为主。 


建筑装饰:建筑装修应依照本地传统式样对门窗上的雕刻、分隔图案进行设计;色彩及外观形式应与传统风貌协调,内部可增设保温门窗;禁止采用色彩风格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现代材质。 


建筑色彩:新建建筑装修色彩多采用黑色、红色油饰,青绿淡色彩绘。墙体以青砖粉墙灰瓦(灰、白)为主色调,不允许使用色瓦或琉璃瓦。瓦色主色调为灰色和深灰色,点缀色为白色和浅灰色。墙面主色调完全尊重历史建筑色彩,主色调为白色、浅灰色、深灰色系。 


建筑工艺及材料:新建传统建筑使用的材料主要有木材、砖瓦、石材、土坯与石灰等,基本秉承“就地取材”的原则。 


(2)传统商铺类建筑 

界面变化:连续相同开间不超过 3 个;开间数宜为奇数,在同高度的相邻建筑不应超过3 座。前后错落,形成整体连续、局部开合变化的界面韵律特征。应根据不同的功能和业态需求采取各类潍坊传统院落演绎后的组合形式。 


建筑尺度:沿街建筑界面以变化丰富的小开间组合形式为主,单一高度的建筑临街长度不超过 16 米,三开间建筑通面阔不超 12 米,五开间通面阔不超 16 米。 


牌匾、招幌:建议充分保护、修缮传统的牌匾以及潍坊独具特色的门楣题字。广告及店招宜小而精致,应制定具体的尺寸要求进行控制,丰富沿街商业招幌,增添传统商业氛围。 


拆除不建类建筑:根据其周边基础设施改造、公共空间提升的需要,该类建筑拆除不进行新的建设,主要用于改善街区公共空间环境、院落环境和地块内部可达性,如增加街区公共开场空间、环境设施、院落绿化、公共通道等,提升街区环境品质。


规划分期实施

近期:建筑修缮: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恢复院落传统格局、改善院落环境。 


地块整治:对近期实施地块内不协调建筑外立面及环境进行整改,根据实际情况远期在条件符合的情况下逐步进行拆除;在潍坊市域范围内,筛查可迁建至松园子历史文化街区的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基础设施改善:对郭宅街、松园子街、松园子西巷进行路面和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改善工程。


 远期: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步骤有序逐步实施。

坊子炭矿历史文化街区

..

规划思路

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 年修订)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GB/T50357-2018)的基本要求,结合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现实背景和需求,在依据和整合现有坊子炭矿历史文化街区相关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踏勘街区现状,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对象,制定保护整治措施。 


秉持“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理念,以坊子炭矿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为基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根脉、重要历史价值及其文化特征,突出彰显个性化特质形象,促进街区的空间形态保护、功能业态更新、环境生态提升有机结合,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双赢。


街区价值与文化特色

1、街区价值 

坊子炭矿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核心——坊子竖坑,是我国极少横跨三个世纪的煤炭矿井。现存遗迹基本保留原有格局肌理,建筑风貌完整,是我国清末至近现代工矿业发展的重要缩影。街区内德日建筑群体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多元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是中国近代工矿业建筑的杰出典范,具有鲜明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2、文化特色 

坊子炭矿历史文化街区内迄今保存着大量的清末、民国时期的德日建筑物和构筑物,其空间格局、景观风貌、建筑特征等都能较好完整地体现坊子历史时期的地域文化特点,街区集中体现了建筑文化、炭矿文化、铁路文化。


保护原则与目标

1、保护原则 

历史真实性原则。

保护历史遗存的原物,保护街区内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保存携带历史信息的真实载体。风貌完整性原则。重点保护街区内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历史遗存的完整风貌,全面展示街区传统景观、人文特色。生活延续性原则。完善街区基础设施,合理进行环境整治和功能调整,保持街区对原住民的吸引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强街区活力。公众参与原则。在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应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技术指导、自主修缮等多种方式,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积极性,真正让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提高保护工作效率和保护成效。 


循序渐进、逐步改善原则。 

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改善街区环境,激发街区活力,适应现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升街区文化特色。保护工作应当采取小规模渐进的方式,坚决反对大拆大建,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分期分批进行,逐步推动街区的有机更新。


 2、保护目标 

保护坊子炭矿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体现民国坊子炭矿的生产、生活风貌和韵味,传承历史文脉,彰显街区价值特色。改善街区环境质量,提高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提升居住生活品质。优化坊子炭矿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展示功能和互动体验功能,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升街区活力,促进街区社会经济复兴。


保护内容与区划

1、保护内容坊子炭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内容包括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详见下表:

..

2、保护区划 


核心保护范围:东至坊子竖坑建筑,南至乐山街向北 170米,西至德建炭矿办公室以西25 米,北至德建炭矿办公室,面积为 4.7 公顷。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北海路,南至坊子炭矿钳工车间、精密制造车间,西至德建炭矿会计师住宅以西 85 米,北至民生家苑小区南侧道路,面积为10.3 公顷。


发展定位

坊子炭矿历史文化街区应立足街区“炭矿遗址、德日建筑”两大优质资源,聚焦街区“近代工业文化、德日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以坊子竖坑、南井铁路及运煤设施、德日建筑群、炭矿博物馆等为核心载体,充分挖掘工业遗产内涵,发展街区鲜明的近代炭矿文化的价值特色,打造成为面向国际的集近代炭矿文化体验、红色研学教育、工业建筑博览、创意产业交流为一体的中国现存唯一完整的清末民初炭矿铁路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坊子坊茨历史文化街区有机结合,形成完整展现坊子炭矿、铁路、工业发展的文化核心,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核、一廊、一环、多节点”的空间结构。

 1、“一核”——炭矿文化体验核


以街区中部坊子竖坑、炭矿遗址广场、历史陈列馆为核心,是街区炭矿文化集中展示体验的区域,也是街区未来发展的核心。应充分保护利用现状工业历史遗迹和可开发资源,强化横跨三个世纪“中国近代第一座德式机械凿岩矿井”的文化内涵,丰富矿井开采体验,强化与西侧工业遗产公园以及街区东北部坊子坊茨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联系,改善历史景观风貌,提升节点环境品质,凝聚人气,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带动街区整体发展。 


2、“一廊”——近代铁路风物廊道


沿南井铁路,串联街区炭矿遗址体验核以及近代铁路文化体验核(坊子坊茨历史文化街区),再现坊子历史上的城镇空间及功能布局,打造集近代铁路站场设施体验、德日炭矿遗址探秘于一体的近代铁路风物廊道。既是街区的交通廊道,也是展示带。


3、“多节点” 

指坊子炭矿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炭矿遗址广场、工业景观公园、美食广场、坊子炭矿公园等公共空间展示节点。


道路交通规划

街区内部道路系统主要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两级,以及街区游步道和地下游览通道。


街区主要道路包括“三横一纵”的街区历史街巷以及北海路西侧的规划道路围合而成的环线,为游客的主要步行游览道路,基本串联了街区的主要人文景观节。


开放空间与绿地景观

规划沿街区中部的南北向和东西向主要道路布局街区的景观系统,打造两个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主要景观节点)、三个公园绿地(次要景观节点)以及多个小型公共开敞空间。


展示利用规划

1、展示主题 

四大展示主题:工业遗产、炭矿文化、红色文化、创意产业。 


2、展示分区 

以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为载体,充分挖掘坊子炭矿街区历史文化,形成四片展示区:工业遗产体验区、时尚生活休闲区、工业景观游览区、创意产业发展区。


3、展示路线 

分为主要展示路线、次要展示路线、公园游览路线、观光火车游览路线以及地下游览路线。 


4、坊子竖坑地下展示 

结合竖坑地下空间特征,重构地下空间使用功能,注重体验场景营建,提升旅游品质。此外,建立井下采掘实训基地,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青少年研学、观赏、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炭矿文化体验区,彰显街区独特文化价值。


整治修建性设计

1、建筑分类保护与整治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GB/T50357-2018)中第 4.3.2 条规定,结合坊子炭矿历史文化街区实际情况,将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分为修缮类、维修类、改善类、保留类、整治类,其中,整治类的整治措施细分为整治、拆除不建。 


2、建筑导则 

在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本次规划无新建、扩建建筑,但未来可根据街区发展实际,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地带内本次规划新建礼堂等四处必要的公共建筑。涉及到街区内新建、扩建的各类建设项目,潍坊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征求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街区新建建筑导则如下。 


建筑尺度:街区内新建建筑为 1 层,檐口限高 3.5 米。 


建筑结构:街区内新建建筑应采用砖木或砖混结构。 


建筑屋顶:建筑屋顶应采用坡屋顶形式,坡度不得超过45 度。组合屋顶形式宜采用跌檐式或双坡组合式屋顶。瓦片以红色机平瓦为主,少数可用传统灰瓦。屋檐可直接出挑,或檐下采用砖砌线状造型装饰。 


建筑外墙:建筑外墙应该以砖墙或表面做拉毛处理,转角处可采用花岗岩马牙错装饰,局部可出现砖砌柱状装饰。墙面颜色以浅黄、砖红、灰色为主,勾边颜色可选用浅灰、浅黄或白色。 


门窗构件:门窗尺度不宜过大,应该选用木质或铝合金门窗。颜色以木质红色或绿色为主。外墙上可在门窗洞上方做平口券、半圆券、木梳背拱券样式或花岗岩马牙错装饰。 


建筑装饰:建筑装饰可采用露明木框架形式的装饰,但必须适度。颜色宜为褐色、红色或绿色。一层或二层走廊处可适当做木构装饰,宜采用几何样式。 


建筑色彩:新建建筑色彩应以青灰色砖墙为主,同时适当协调周围重要德日建筑的色彩,可采用刷青灰色、砖红色、米黄色等颜色的抹灰墙。如一些德式建筑应沿用黄色的墙面和红色的牛舌瓦。门窗也可采用以上色彩的涂料在钢制框窗上进行粉刷。如朱红色、黑色、绿色、蓝色的油漆。 


建筑工艺及材料:材料应主要有木材、砖瓦、石材与石灰等,秉承“就地取材”的理念。用青灰砖做建筑立面的壁柱;台阶主要用青白石,基础主要用大理石砌筑;外墙采用砖作为主要材料,以青砖为主。 


规划分期实施

近期:修缮街区内濒危文 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建设 街区南出入口景观节点,整治 修复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 院落环境,一类保护历史街巷 沿街立面整治,建设炭矿遗址 广场等措施,打造坊子炭矿历 史文化街区的核心吸引力。 


远期:通过街区南部历史 展馆、体验项目的的带动,逐 步向街区其他区域展开,包括 完善街区接待服务设施,更新建筑功能业态,发展艺术创意产业,激发经济活力,全面提 升街区人居环境。



重要提示:本页面内容,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广告服务性信息。页面所载内容不代表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最终以开发商实际公式为准。商品房预售须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用户在购房时需慎重查验开发商的证件信息。本页面所提到的房屋面积如无特别标示,均指建筑面积。

楼盘点评

    暂无评论, 您可以发起评论